從莊子的寓言故事中省思生命的意義

,

www.djjh.kh.edu.tw/teacherweb/t027/莊子故事的省思.htm

從莊子的寓言故事中省思生命的意義 (高雄鼎金國中教師網)

 
1.前言
2.莊子的理想及追求
3.莊子的寓言故事與生活的省思
(一)、〈莊子〉達生篇 -------- 「心無所住」
(二)、〈莊子〉山木篇 -------- 「虛己以遊世」
(三)、〈莊子〉人間世篇 ------- 「無用以免害」
(四)、〈莊子〉天道篇 ------- 「大道不稱」
4. 結論
 
 
前言: 
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科技帶給人們生活的便利及物質生活的豐裕

使人類享有文明史上最優厚的生活條件,但精神生活卻面臨著愈來愈貧乏的窘境
精神疾病和心理諮詢輔導成為現代人熱門課題,心靈上的憂鬱、空虛和寂寞,
給予人們更多生活的衝擊,由當前國內十大死因統計,「自殺」即是其中之一
可知現代人生活的困擾。

因此,如何認清人們心靈的盲點,解除生活的桎梏,老莊思想提供我們另一條
思考及解脫之道,而從莊子的寓言世界中,更令我們體認人本乎自然而生,
也得此自然之稟賦,原當順應自然而生活,但隨知識的開張,欲望的擴大,人生
態度大變,終使知識功用化,欲望複雜化,人失去自然之本性,天下也因此
紛爭不斷。因此莊子大力推倒人為造作的一切,肯定素樸的自然生活,讚美
生活之自然而然,並通乎萬物之任其自然,才能達到人生最高境界──自由逍遙。

莊子以各類寓言寄託他這種情懷,也讓我們藉由莊子寓言故事中更清楚看清
現代社會之亂象來,並藉此省思生命的意義及價值。
 
莊子的理想及追求:

莊子對理想人生的藍圖是一個自由平等的社會,人只有在反璞歸真的自然生活中
才會得到幸福。莊子以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自有上下等級分別以來,群己關係本已
極不自然,一般統治者往往以聖賢自居,或自認為天命在身,因而日事憂勞,以利
眾人,他們的本心固然是好,但所提倡的仁義,禮樂和賞罰等分級,使社會紛擾不
已,對此,莊子主張統治者的任務是要本乎群眾的常性,維持一個素樸社會的存在
,這才是君民正常相處的群己之道。

在這素樸的世界中,人與人之間不再有一切相對價值觀念,如尊卑、貴賤、高下、
大小、美醜、善惡、得失、是非……所引生的惶恐和爭鬥。耳目的錯覺和慾望的
紛馳都會被淨化,因之,一切人為加諸於人類身心的羈絆也都解除,人生便能獲得
自在逍遙的境界了。

〈莊子〉《馬蹄篇》中對這理想世界有著具體而實在的描述:
「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
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係羈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闕。夫至德
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
,是謂素樸。」

這是一個物我平等,萬物渾然如一體,沒有聖、愚、善、惡、是、非、尊、卑、
仁、義等分別,是無知、無欲、無爭、無求,自由自在地循著自然序生生息息。
對於這世界的了解,一般以為深奧難解,而莊子則以寓言的方式,讓大家藉由顯
淺易懂的故事中,很具體、容易地觀照自己的心,並修持道心,使我們過得更自
在,更能享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以下僅就閱讀〈莊子〉寓言故事中,個人對生
活的省思及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抒發個人的閱讀心得和看法。
 
莊子的寓言故事與生活的省思:

(一)、莊子達生篇 --------- 旨在說明「心無所住
顏淵問仲尼曰﹕「吾嘗濟乎觴深之淵,津人操舟若神。吾問焉曰﹕『操舟可學邪?』
,曰:『可,善游者數能。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吾問焉而不吾告,
敢問何謂也?」仲尼曰﹕「善游者數能,忘水也。若乃夫沒人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
彼視淵若陵,視舟之覆猶其車卻也。覆卻萬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惡往而不暇!以
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
內拙。」

莊子這篇所說的道理就如每年面對聯考時都有人會失常,擔心考不上或考不好,因此面臨考試時就不能從容以對而考不好了,即是心中有所顧惜,過於重視外物,而使內心變得笨拙,所表現的成績也不如往常。

平時生活中許多事物及表現都足以印證莊子闡述人心理對事情成敗得失的影響,做任何事之前,除了必先對這事情的技能達到熟能生巧之外,並且能做到「心無所住」,以平常心面對它,消除心中的雜念,不受外在成敗得失的心理影響,所表現的技藝自然能發揮自己的潛力,並能將自己投身其中,從中得到事物本身的樂趣和成就。我們要常以「平常心」來自處,面對困境若能如平時,順乎自然,不必以成功為必然,心不受羈絆,則能泯除「我執」,達到「坐忘」,亦能實現學習老莊思想的目標:自在、快樂的人生。

一般人心中常有所顧忌,往往因過於重視外物或世俗成敗的看法,而使心笨拙、生活充滿壓力而不快樂,如何使心不受牽絆,就應了解老莊所謂「相反相成」、「超越相對」的道理 ,懂得欣賞「缺陷」也是一種美,那麼生活就能無入而不自得了。
 
(二)、莊子山木篇 ------旨在說明「虛己以遊世
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現在社會強調個人主義,但過份重視個人主義的結果,往往使社會上人人只以個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人人過度維護自己的權益,只要稍一不適,即走向街頭抗議,但我們的社會,人與人的相處若無法去淨私念,以眾人甚至以自然的觀點來思考問題,那麼我們的社會只會出現愈來愈多的抗爭,人人過度防衛的結果個人的生存也只會疏離,而幸福的生活也離我們愈來愈遠。
因此,在這篇故事中,莊子告訴我們讓心靈保持空虛的狀態,看待任何事就能有「明白心」,不受私心所左右。人心容易受蒙蔽就如這故事中那隻船上的人,假如被一艘空船碰到,再躁急的人也不至於生氣,但假如對方船上有人,那就可能引起衝突了。將「船」比作「人」,將船上的人比作人心中主觀固執的私念。內心充滿私念的人,處在人擠人的社會中,到都可能會與人衝突以致招禍。以道為心,使心靈純白空虛,即如帝王篇所謂「用心若鏡,不將不迎」,便不會受到傷害了。

(三)、莊子人間世篇 ------旨在說明「無用以免害

匠石之齊,至乎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牛羊,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幾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匠石覺而診其夢。弟子曰:「趣取無用,則為社何邪?」曰:「密!若無言!彼亦直寄焉,以為不知己者詬厲也。不為社者,且幾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與眾異,而以義譽之,不亦遠乎!」
 
「無用」以免害,也是莊子主張的處世要方。在世俗的價值觀念中,有用的東西,往往就是被爭奪掠取的對象。所以,他往往就是最先最大的受害者。「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莊子人間世篇)。孔雀被捕捉,是因為牠美麗的羽毛。虎豹被獵取,是因為拋斑爛的紋彩。這是很明顯的道理啊!

然而,在世俗價值觀中,人都有自求肯定,自求高尚,自求炫耀的慾念。美既是比醜好,善既是此惡好,貴既是此賤好,尊既是比卑好,富既是比窮好,那麼,在這相對價值觀中,誰都要以美、以善、以貴、以尊、以富為一己崇高之期許,為一己有用之表現。然而,這只是世俗表象的價值觀而已。況且所謂「有用」,也未必是絕對性的價值。從美、善、貴、尊、富之受人仰慕羨愛,它是有用。但相對地,從美、善、貴、尊、富所引惹的嫉害勞憊,它卻是無用。
同樣的道理,從醜、惡、賤、卑、窮之受人輕視鄙棄,它是無用,但相對地,從醜、惡、賤、卑、窮所得到的安全閒散,它卻是有用。何況這一切差別現象,也只不過是人為價值觀念的強判,從根源的「道」去看,卻是齊一無別的。但世人卻迷失於這種妄見,所以「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莊子人間世篇)。他們縱心於自求肯定、自求高尚、自求炫耀,以滿足於「有用」的虛榮中。至竟卻往往因為「有用」而受害。因之,從受外物之嫉害而言,他是被害者,而從自求有用而受害而言,他卻是自害者,所謂「山本自寇,膏火自煎」,就是這個道理。而一個透視至道,泯除世俗相對價值觀者,出以應世,當然不會落人這世俗「有用」的陷阱,以自害其生。莊子明白地知道,「無用」因而「無害」,即是一種大用。

中國有句俗諺「能者多勞」,有能力的人往往被過份要求,而做不好的人自然不會有人找他做事,這就「無用以免害」的道理。就如我們的社會過度強調「美」為好,「醜」為惡,於是窈窕瘦身業者可藉此宣傳減肥瘦身的必要,因此有人不惜以大把金錢換取一時的虛榮,甚至犧牲健康,在莊子看來是不必要更是愚昧的作法。尤其近來拍攝寫真集蔚為風氣,社會上愈來愈多人以「青春不留白」為名,盲目迷眩「美」的追求,使得當前社會瀰漫一股虛華、享受之風,欲望一再地擴張,人與人之間相互比較高下,年輕一代甚至為求目的不擇手段,因此社會風氣愈來愈壞,人們的生活也愈來愈空虛了。
又如我們的教育如果一再強調好學生就是成績好、資質聰穎、有用的人的話,中下資質甚至學習成就低落的人就是沒有用的人,忽視這群人的潛能開發,或棄之而不顧,那麼我們的社會也將因此而受害,這也是當前教育改革者應實際去了解的問題。

(四)、莊子天道篇 -------旨在說明「大道不稱」的道理
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疾不徐,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這則寓言,藉讀書輿斲輪之事,以論說「大道不稱」的道理。莊子的認識觀,以為最高的真理,只存在於直接的經驗。而經驗則會於心而難以言傳。如輪扁之斲輪,連使椎鑿,輕重緩急,自有法術。但這法術是他積幾十年的經驗而得,父不能以傳子,假如他的兒子也要明白其中道理,只有自己也親身去經驗。相同的,真道存在於古人內心的體證,一旦形諸語言文字,便只餘糟粕。因此,想追求真道,不可只是依藉語言文字,還須親自去體證。佛家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就是這個道理。

俗云:「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許多知識學問都是前人留下的智慧寶庫,但如困我們只是就文字表面意義來鑽研,那麼再珍貴的至理真言也不過是糟粕罷了。一如老莊提供一條讓我們思索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之路,期望人人從桎梏的生活中得到一條自由逍遙之道,但若將老莊思想當作聖人之言來研究,不僅永遠無法得到人生真正的智慧,也失去老莊哲學的意義了。
因此學習知識的目的是期望從他人的經驗中,得到生活的體驗和便利,也能使後人不會一再重蹈覆轍,但最重要仍需個人實際去做,否則也只是書面上的死文字,一如學生學習「公民與道德」,考試縱使能滿分,但生活中缺乏常規與公德心現象,比比皆是。因此教育上我們與其勸戒學生戒煙,不如實際安排學生參觀肺癌末期病人與死神掙扎的痛楚,更能深刻了解戒煙的必要。又如帶學生實際接觸老人院、孤兒院,藉由情境使學生自然產生人性關懷之情遠比紙上教學,更易令人感受到教學的成果和樂趣。

所以任何的學問都須個人親自體驗才是自己的,否則也只是閉門造車,徒勞無益罷了。


總結:
莊子的思想是一種生命的哲學,是須藉由實際的生活體驗才能有所收益。這篇報告只是想經由莊子的寓言世界,為我們提供一條通往莊子世界的引道。從莊子的寓言故事中,我也不斷思索生活中一直汲汲營營卻得不到快樂的原因。在爭名奪利的競爭社會中,大家為求生存與更富裕的生活,常因此而生活在緊張、忙碌,爭奪展露頭角的機會中,會求名和利,人們的生活也在無形中有了許多貪、瞋、痴的情緒,因此很多人生活於比較和防衛別人的日子中,使得自己也受到了束縛,無法解脫。
老莊以另一種角度來看待人生,讓我們思索爭得第一名是否就是好,那為何愈有名利的人,生活的種種防盜設施和保鏢也愈多,出入愈失去自由呢?我們得到愈多似乎也失去愈多,若我們不與人爭利,週遭的人也愈不會把你當敵人,處處受人設防和算計,但如何能瀟灑放下這一切執著,實在有待個人處世智慧。這學期這門課程給予我生活很大的啟發,也使我有機會更認識老莊思想的內涵,更藉由這門課了解二十一世紀人類生活的走向,對未來更確定感,也對社會的亂象不至抱持憂心忡忡的看法。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