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按照自然的法則去生活 (繁體)

,

■時間:2007年11月17日

■地点:江淮水新聞文化會館

■演講主題:老子和他的《道德經》

■演講人:葛荣晋(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

■看点提示

老子觀察到周朝將要亡,便辭官退隱。退隱途中,應邀撰寫了《道德經》

□老子說:
領導者的措施方法要以百姓心為心,百姓想什麼,要按照他們的愿望來做什麽

□老子認爲
人最好的心境就是心靜如水,心靜如渊

□老子推荐五种智慧:
柔能克剛光而不耀大智若愚虛懷若谷謹慎說話

今天,由我來給大家講一講老子与《道德經》。老子是中國第一个大哲學家,今天主要給大家講老子其人其書和老子的基本思想,使大家對老子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其人其書◎

■老子雖是小吏,學問却非常好

老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一个偉大的哲學家,同時也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創始人。雖然老子是被世界譽為中国第一哲人,被譽為東方的思想巨人,但是老子的生平已經无法詳考了,因為時間太久了,在公元前6世紀。但是,我們感謝司马遷寫了《史記》,里面有一篇《老子傳》,給我們留下了一些老子的事迹。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楚国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据說,老子出生在一个有學問的家庭,在周朝的時候,做過周守藏室之史。守藏室之史相當于什么呢?就是相當于朝廷管理圖書典籍的一个小官員。這个官因為官職太小,每次上朝的時候,大官都有座位,国王賜座位了,他的官太小了,就没有資格坐下來記東西,就靠着柱子去記錄,所以有時候也叫他柱下史,如果你們有机會到河南鹿邑縣去看一下,就會看到一个柱下史,就是這么來的。

据《史記》和其他古代典籍記載,孔子曾从山東到洛陽向老子請教過,人家問他對老子的印象怎么样?孔子講: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吾今見老子,其猶龙耶?這就是說他對老子的評价很高,對老子非常敬佩。老子雖然官不大,學問却非常好,是盛名遠播的大學者,是很有智慧的老人。他觀察到周朝將要亡了,覺得這个官不能再當下去了,他就准備退隱了。退隱的時候,要从洛陽經過函谷關,函谷關就是現在河南的三門峽市。到了函谷關以后,函谷關守官知道老子是很有學問的人,就說,你既然想退隱,我想請你把你的思想寫下來,老子就答應了他的要求,所以就寫了《道德經》上下篇。

从函谷關繼續往西走就到了秦,就是到了現在的陝西這一帶。到了秦以后,他就隱居起來了,游歷名山大川,最后選擇了在風景秀麗的這一帶隱居下來,進行考察講學。后來,老子長寿而終。因為他是一个大學者,他給當地人做了很多的好事,所以當地人非常怀念他,在他死了以后,有很多人去吊唁,吊唁的時候,很多人都痛哭流涕,非常傷心,唯獨他的老朋友叫做秦佚的前往吊唁,既不痛哭也没有任何悲哀的感覺,大吼了三聲走了。有人問他,你不是老子的好朋友嗎?為什么這样表現呢?怎么不痛哭呢?秦佚就解釋,他說,我為什么要哭呢?人呀,适時而生,适時而走,這个完全合乎自然之道。我為什么要痛哭流涕呢?

老子死后埋在什么地方?歷史上有爭論,有一年我去陝西考察,學术界大体認定埋在陝西省周至縣大陵山,那个地方景色很好,有一条河谷,青山綠水。現在有一个陵,叫老子陵,在周至縣大陵山。

老子這本書,一共是5000字,从内容上講是道德之學,所以后來就叫《道德經》。

据現在初步統計,《老子》這本書被譯成外文的共500多种,30多种語言,外国人非常看中。◎

禍和福相互滲透,福中有禍,禍中有福

大家都學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辯證法的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矛盾法則,或者說對立統一法則。老子是第一个表述矛盾法則的哲學家。他怎么來表述的呢?叫“反者道之動”,這就是大道運動的一个規律。他認爲世界上的運動變化是普遍的是絕對的。世界上一切都是在變。他舉了几个例子,比如說暴風驟雨,暴風,刮不到一个早晨就没有了,最大的暴雨,一天也就結束了。他做了一个結論,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天地都是在不斷運動着變化着的,久遠不變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人也是這样,年輕的小孩子,長到老了,老了以后死亡了。死亡了以后,舊一代没有了,新一代已經接上來了,不是不斷的。世界是一个動態的世界,而不是一个靜態的世界,更不是一个死的世界、凝固不變的世界。

既然世界是運動變化的,變化的動力是什么呢?老子告訴你,它的根本原因就是矛盾。老子認爲矛盾的双方是相反相成的,他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随。”這是老子很有名的話,意思是說,當你這个人是美的時候,就是因為有不美的存在,這个人才美。如果說這个人是善人,就意味着有惡人存在。有和无也是一样的,我有电腦,就是因為有人没有电腦。難易相成,有難才有易。前后也一样,有前才有后。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是相互滲透的。毛澤東經常引用的一句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和福是相互滲透的,福中有禍,禍中有福。老子告訴我們想問題,要辯證不要形而上學。如果形而上學,倒霉就永遠倒霉了,越想越没有前途了,甚至自殺了。現在很多心理障碍病人,除了客觀壓力大,競爭激烈,矛盾很多的原因外,還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方法不對頭,不會辯證的思考問題。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老子還觀察到事物運動變化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老子的這些名言,有些已經成了我們的口頭語。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他人生哲學的理論基礎。一个人如果一輩子有一个辯證法的腦袋,這个人生活是最瀟洒的。很多困難的問題在他面前都是可以解决的。◎价值觀◎

要按照大自然的本性、大自然的規律去改造大自然,這"以天合天"

老子第25章有一句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老子的一个核心价值觀念。這里的“自然”不是指天地万物的大自然,而是指天地万物本來就是這样子,本然如此,自然如此,指物的本性,真性,指由天地万物因其本性而有的自然的生存狀態和運動狀態。比如海鳥,它在海邊的時候,在水邊吃小魚,在那里活動着,等人來的時候,它就走了,人一离開的時候,它又來了,這就是它的生活方式和動作方式,是天然而然的,是自然如此的,不是强迫它如此的。因此老子說,人應當按照自然的原則去生活。這里我想舉一个例子,叫“魯侯養鳥”的故事。古代的時候,山東曲阜這一帶叫魯国,魯国人當時在海邊發現一只鳥非常漂亮,魯国的国君非常喜歡它,魯国人把這只鳥捉住以后,就送到宮里面去了。這只鳥怎么養呢?是依鳥養鳥呢?還是依人養鳥呢?最后選擇依人養鳥,按照魯侯的生活去養這只鳥。魯侯吃的是什么呢?方丈之食,整頭豬肉、山珍海味,按照這个規格去養這只鳥,听的音樂是九韶之樂!依人養鳥,依照国君的生活方式去養這只鳥,結果這个鳥听到這个聲音不是它原來的環境的聲音,那方丈之食也没有吃一口,哆哆嗦嗦三天就死了。這个故事告訴我們,做事必須順其自然。

老子的道法自然告訴我們一条真理:勿以人滅天。千万不要以人的主觀愿望和意志糟蹋大自然,踐踏大自然。要按照大自然的本性、大自然的規律去改造大自然,這个叫“以天合天”。

把“道法自然”的思想用在管理上,老子提出无為而治的管理之道。无為而治,不是什么事也不干,而是用最小的管理行為,獲取最大的管理效果的管理藝术。要順其被管理者的人性去管理,要有順其自然的智慧。

老子說:“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就是領導者的所有的措施方法都是以百姓心為心,百姓想什么,要按照他們的愿望來做什么。比如商家要賺錢,无可非議呀!但是有的人會賺錢,有的人不會賺錢。有人非常懂得以老百姓的心為心,他一切產品結构調整、營銷模式,都以顧客的需求為轉移。古代的政治家有一句話叫“得人心者得天下”,現在商家把這个改一下,叫“得人心者得市場”。如果你的產品根本不是老百姓需要的,那你生產出來的東西根本就賣不出去,賣不出去就賠本。這就是順其自然的一个管理,就是无為而治。

實現自我价值,也要“道法自然”。我常說這样一句話,生活几十年,你一輩子做成功一件事就是偉人,所以不一定都當領袖。只要你在人類需求的任何領域,做成一件比别人高明、比别人有貢献的事情,你就是一个偉人。比如說我最近去四川省,到了朱德的故居。我在上學的時候讀過朱德一篇文章,叫做《母親的回憶》。我覺得朱德的母親太偉大了,我非常感動。今天我去看了他老家,到他的展覽館看了一下,我覺得他母親就是一个偉人,她的母親一个人支撑了整个家,而且培養了朱德,培養出了共和国的一代偉人,她就是英雄。這个就是實現了自我价值。所以,大家不要要求太多,一輩子做成功一件事情你就實現了自我价值。比如說,我一生想當一个哲學家,最后成為了哲學家,就實現了自我价值。我一輩子想當一个好老師,我實現了,也是實現了自我价值。◎人格觀◎

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爭,謙虛往下

在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呢?用他的話說就是上善若水。上善者就是最高的善人,如果你能做到像水那样的品格,你就是最高的善人。老子的著作中有兩个詞特别出名,一个是赤子,就是光着屁股的小孩。他多次講,人要做到赤子那个程度就是最高的理想人格了。另一个就是水,你達到這个水的品格,你就是最善的人,就是最高品格的人。兩个比喻,一个是赤子,一个是水。我現在不講赤子,專講水。為

什么老子把高尚的品格比喻為水呢?第一,水善利万物而不爭。什么意思呢?老子說:你觀察水吧!所有的江河之水流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是一片綠洲,植物草木都非常茂盛。水流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生机勃勃。這是一个基本的觀察,就是說水利万物,它非常心甘情愿地施礼于你,但从來不去爭自己的利益。所以他這种精神就是只講奉献而不講回報的一种高尚的品格。它雖无所求,但是它客觀上从万物那里也是得到回報的。每一棵樹就是每一个儲水池。凡是草木茂盛的地方,那么它的水被蒸到天空以后,它必然要經常下雨。有了雨以后,怎么样呢?這个江河就不枯了,它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環。根据這个道理,老子有一句名言:“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就是說,圣人从來不積攢什么財富,儘量為别人做好事,自己也就有了。儘量把東西給别人,自己也就越多了。這个就是講舍与得的關系。有一种酒叫舍得酒,這个酒的名字起得好,只有舍了才能得到。這个就是辯證法,舍得舍得,舍了才能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這个就是人生的藝术。這就是老子說的:“將欲取之,必先与之”。

“居善地”。什么意思呢?老子看到,水往下流。為什么能形成長江大河呢?就是因為水住在低下之地。“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我們應該學習水這种品格,“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我們的領導者都應記住這句話,千万不能高高在上,必須用謙虛的態度到民間來,虛心听取意見。在利益面前,千万不能向自己傾斜,千万不能在利益面前一马當先,必須為了事業在這个利益上往后退。要永遠記住:“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心善渊”。什么叫“心善渊”?你看到深水坑是什么样子呢?深水坑里的水没有風浪,水平而靜。人最好的心境是什么?就是像渊那样的平靜,就是心靜如水,心靜如渊。今天我們的社會是一个商品經濟的社會,有些人心態浮躁。我建議,大家對有些事情要看得淡一点。我在一个名人的書房里面看到這样一个条幅,叫做“抛它難抛身外物,讀我平生未讀書”,我很欣賞這个条幅。有一句古詩說得非常好:“兩眼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塵”,當你的兩只眼睛盯住書本的時候,思想非常集中的時候,特别是讀這个書的味道讀出來的時候,心里的那种愉悦是一种享受。胸次全无一点塵,那時人生最愉快的時候。凡事要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点,要像大海一样,心胸要寬一点,把事情做大一点。做人要用仁慈之心待人。有了仁慈之心就有和睦的家庭,有了仁慈之心,就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有了仁慈之心,你就可以處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際關系,从人類整体來講就可以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所以老子講一定要有仁慈之心。在言善信,就是說你說話要有信譽。你看江河的汛期,到什么時候汛來它就什么時候來。大海的潮汐和潮退都是很講信譽的。老子觀察了這些自然現象以后,水就是講信譽,所以古代把這个水稱之為信譽水。我們人也要講信譽。關于這方面講了很多,其中有一条特别給大家講一下,輕諾必寡信這句話,這是老子很有名的一句話。我們現在社會有一种面子上的話,這个面子上的話,什么都答應人,他不准備給你辦的,他答應很痛快呀,反正是嘴皮子耍吧,遇到這种情况必寡信,你不要去信他。什么善?道家講的真就是善,假就是惡。一个人可以失去財富、失去職業、失去机會,但是万万不可失去信譽。

“事善能”,把這个話翻譯過來,做事你要像水一样,你要有方圓之道!我們這个水有什么特点呢?水无常形,這个水放在杯子里就是杯子形,放在盤子里就是盤子形,放在葫芦里就是葫芦形,它无常形,它随着客觀情况的變化來改變自己的形狀,但是水本性没有變。中国的古錢幣,圓的中間是方的,這个錢幣,它就說明中国做事之道,處事之道,叫做方圓之道!人做事也應該是方圓之道!方就是方正,你要堅持原則,要做方正之人。你不能够随波逐流。方中有圓,這个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做事要寬容,做事要灵活,做事要合乎人情,這个就叫圓了,既堅持原則又堅持灵活性,合乎情理,合乎原則,合乎實際情况。

“善動時”,就是做事要在不同的情况之下,善于有不同的方法。人這一輩子无非是兩种處境:一种是順境,一种是逆境。人在逆境的時候,要有一种精神狀况,要像水那样,万折必東,就是說水在發源地流向東海的一路上,遇到多少沟沟壑壑名山大川,走了多少曲折之路,最后還是到了東海。人的一生也應該像江水一样,万折必東,克服重重困難,最后是不達目的誓不罢休,得有這种精神。這个很重要。在順境的時候,也要記住老子一句話:“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智慧觀◎

“不言之教”就是謹慎說話

一是
主柔守弱。我們一般人都知道剛强胜柔弱,老子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柔弱生剛强。老子据此提出很多命題。比如用人的時候,有一条原則,就是善用人者為之下,因此中国古代出現很多礼賢下士的故事,最有名的就是周公一飯三吐哺的故事、諸葛亮三顧茅廬的故事。

二是
光而不耀,當你處在人生最光彩的時候,千万記住老子這句話,不要去炫耀自己,不要到處在别人面前顯示自己,如果這样的話你肯定是要出問題的。

三是
大智若愚。表面上看好像是愚,其實是一个大智者。大智慧的人,對小事不太在意,大事特清楚。

四是“
上德若谷”,就是最具高尚品德的人心胸要像大山谷一样寬闊。一个人一定要有寬闊胸怀,寬容是一种美德。

五是“
不言之教”,簡單地講,就是謹慎說話。毛澤東給他兩个女儿起名叫李訥、李敏,我想這可能和論語中的敏于事而訥于言有關吧。中国确實是一个偉大的国家,我們老祖宗先寫了那么多書,每一本書上都有很多的人生的智慧,閃閃發光呀!我們應當把它傳承下去,在傳承中創新。

0 意見: